原来,争荣的姑姑嫁到县城附近,争荣的姑父是个有学问的人,在一间私塾里教学生。
奶奶跟姑姑说,把争荣带到学堂里学点文化,起码识几个字,将来长大也不至于是个白瞪眼。
于是,争荣就跟着姑父在学堂里念了几个月字。
念得好好的,那一年突然发了丹江口决堤,大水漫灌过来。
一时间整个县城变成汪洋,人、牲口和草木都在水里漂着。
多亏争荣机灵,和两个同学爬上了一处屋顶。
坐在屋顶上看着污水浊流,真是倒抽了一口冷气,欲哭无泪。
很多地方受灾,损失惨重,但好在保住了一条小命。
洪水退去,乡亲们害怕住在低洼处大水来了再次被淹,纷纷带着细软干粮跑到山上高处避难。
没想到洪水过后,在山上风吹日晒,争荣奶奶染上了瘟疫,整个人前胸后背都腐烂生疮。
那时候又没什么医疗条件,就这样看着奶奶在很短的时间就一命呜呼了。
就这样,争荣再次失去了亲人。
老阎跟媳妇也在不断想办法给争荣找个人家。
争荣她姑想起来有个小伙子人不错,想介绍给老阎做个女婿。
小伙子姓牛,名凤山。
读过书,家里有地,自己还在外面走乡窜户做点生意。
老阎也没多想,就说叫人过来看看。
这一看还真不错。
凤山识文断字,而且通情达理,一表人材,不过年龄比争荣大着好多岁。
凤山到了村里,见人打招呼,庄稼活拿起来就做。
老阎看在眼里,挑不出毛病。
只是争荣才10来岁,总不能现在就结婚。
于是,老阎媳妇就商量说,看看首接让凤山把争荣带走,做个童养媳妇,等到了年龄再结婚圆房未偿不可。
老阎也没多想,就跟凤山原话说了。
凤山一听满口答应,家里有田有地,自己也跑生意,早点接过去培养感情还能打个下手。
于是,两下里一拍即合,凤山就把争荣带走了。
这一走,就走了百十里,差不多走了一天一夜才到牛家。
于是,10来岁的争荣就当起了童养媳,过起了夫唱妇随的生活。
好在凤山有文化,写得一手梅花篆字,西邻三乡都夸他能人。
闲下来,凤山就读书给争荣听,争荣之前读过几个月的私塾,现在又慢慢受到凤山的熏陶,比寻常女子多了一些见识。
隔一段时间,凤山还带着争荣回娘家,帮着老阎干点农活,做点家务。
感觉着小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凤山除了在家里种几亩薄田弄点口粮,农闲时还挑着货走乡窜户去卖,积攒了一些家底。
琢磨着攒够了本,再置点田地、房屋,就可以开店做生意。
如果要是现代,估计过了两年就能实现了。
可是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不知道会碰上什么事,想安安稳稳赚钱过日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次,凤山外出做生意,结果就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