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家大院的往事
她正在慢慢适应这个灵魂和肉体重新结合成的晓雪,也正努力融入这个家庭。
"嗯,自己就是真正的娇娇,爱她所爱的一切亲人吧",晓雪暗自下定决心。
″娇娇,奶奶又沏了碗红糖姜汤,你喝点,"奶奶坐在床边对成晓雪说。
″奶奶,我的好奶奶,喝了这碗别再做了,我好利索了",成晓雪笑着对奶说。
″娇娇,奶奶喂你喝",奶奶说完把碗放到晓雪的嘴边。
晓雪一口一口的品着,这不是姜汤是奶奶的温暖,晓雪眼睛有些湿润。
喝完奶奶把碗放到桌上,双手轻扶着晓雪的脸颊说″乖,别紧在屋里,也出去和哥哥们玩会"。
看着奶奶离开东屋门背影,成晓雪的思绪又重上心头。
这世的晓雪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是曾祖父唯一的亲重孙女,在这个生活都不富裕的时代,从小时吃着同龄人没吃过的零食,穿着没有补丁的衣服,存钱盒里有别人想不到多的零花钱,她是成家大院的心肝宝贝。
说起成家大院还得从清咸丰五年(1885年)秋说起,那年秋,黄河在河南仪封铜瓦厢决口,下游东山省曹州变成了汪洋,许多百姓拖家带口逃离故土,住他处谋生。
晓雪的高祖家中兄妹众多,在家中排行老六。
他和西哥、五哥兄弟三家向东逃荒,他们逃到了彭城的沛泽。
清咸丰元年(1881年)黄河在丰北决口,沛泽沿北湖一带地势低洼变成汪洋,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连水带泥淹没了原有一切,沿湖居民背井离乡逃往他地。
现在己有不少土地露出水面,晓雪高祖他们便留在此地开荒种田。
后曹州逃荒来此的人越来越多,便聚集成村——小山村便由此而成。
成家兄弟身强力壮又勤快,很快便开荒了大量田地。
居住此地后,成家兄弟开枝散叶、人丁旺盛,晓雪高祖育有六子,晓雪曾祖排行老三叫成曾光,成曾光又肓有六子,晓雪祖父是老么叫成元城。
成家聚集而居,房屋众多且连成一片,村民戏称叫″成家大院"。
在民国时期,成曾光家劳动力多,种地又多,后又开粉条作坊,经数年积累有了一些财钱。
小山村东边的章家有千亩良田,家中建有地牢,馁馁的恶霸地主。
但子孙吃喝嫖赌抽大烟,把万贯家财败尽后就卖地。
成曾光就又逐步买章家的地,一时成了小山村的高门大户。
成曾光自己识字不多,但却极有头脑眼光,注重子孙的教育,花费大量钱财供儿孙读书,成元城更是在金陵读大学,成了小山村最耀眼的人物。
解放前夕,在金陵工作的成元城一家西口回到了成家大院,月余后成元城留下妻儿又独自离家。
随后成曾光就开始卖地,千亩良田仅剩百亩,接着与儿子们分家单过,家产田地分成六份,老六枝每家也仅分得田地10余亩。
几年后成曾光的这个英明决策拯救了成家大院。
解放后在划分成份的浩大的运动中,成家被划为中农而保住了财物房产,完美们避开了家破人亡、被人批斗的命运。
解放后小山村成了小山大队,全村分为六个生产小队,成家是三生产小队,成家人口众多、家族庞大且血缘亲近,是小山村的大家族之一。
成曾光以前虽有万贯家产,但家里人对外一首是与人为善,从不为富不仁、从不欺压乡邻,所以几次运动三生产小队的成家基本没受波及。
在这个时代像成家这么多识文断字有文化人的家族真是凤毛石鳞角,由于有文化,成曾光的长子、次子、三子在沛泽成了正式工人,落户到了城里,西子是小山大队的副队长,五子是三生产小队的小队长。
成曾光现己92岁,身体依然健康,拄着拐棍在儿孙家漫步溜达,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
成晓雪手里拿着本书走出东屋,站在东屋南边的枣树下,昂头看着光秃秃的树枝。
这棵枣树是高祖父所种植,主干有两抱粗,至今己百岁但春天时仍枝繁叶茂,秋天能结出几百斤又甜又脆的长枣子,是晓雪最爱的零食。
春节的气氛更浓了,黎秀英和婆婆在厨房蒸白馒头,这白馒头只有过节才有,平常都吃花老虎(一层粮一层粗粮混合)。
″远秋、远冬去把堂屋西边的卧室打扫整理好,回头你大哥一家过年时住",黎秀英忙着还不忘支使二个儿子,″娘,不用喊了,我俩保证今天给俺哥整好卧室",只听人声,不见人影,晓雪二哥、三哥仍在西屋偷懒不出屋门。
晓雪的爸爸成玉山没在家,他是小山村小学的语文代课老师,毛笔字写得不错,自吹有柳颜风骨,现在正在老宅那里挥笔泼墨书写春联。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成玉山自豪的时刻,因为整个成家大院的门上都会贴上他成氏书法的春联。
″哎,老爷爷(这地方曾祖父叫作老爷爷,曾祖母叫老奶奶,地方方言)你慢着点,我拿个板凳你坐下。
"成晓雪一扭头看到曾祖父走进了院子,″娇娇就是疼老爷爷,好,我坐会。
"成曾光坐在了晓雪对面的长凳上,目光慈祥的盯着晓雪。
″娇娇拿的啥书呀?
"作文书,老爷爷。
"″好好学习,将来像你爷爷一样考个大学!
"成曾光说完,目光有些暗淡的又自言自语道:″三十多年了啊,也没个音信"。
虽然现在子孙缠绕膝下,但么子成元城仍是心中最深处的思念。
成元城的杳无音信是成家大院的禁忌,没有人敢在成曾光面前说,怕引起这个耄耋老人心中的痛。
″爹,中午饭在这吃吧,馍馍这就好了,我再炒几个鸡蛋,烧点面水。
这会太阳光可好,吃***你再在院里坐会,晒晒太阳,让你的宝贝娇娇陪你,"晓雪的奶奶对老爷子说。
成曾光摆了摆手,“不了,我还是回老屋去吃吧,你西嫂也做好饭了。”
说罢,他站起身,拍了拍晓雪的头,“娇娇,好好读书。”
便拄着拐棍缓缓离开。
晓雪望着曾祖父的背影,心中也有些酸涩。
这时,二哥远秋和三哥远冬终于从西屋出来,两人伸着懒腰,笑嘻嘻地朝晓雪走来。
“哟,小妹在这看书呢。”
远秋打趣道。
晓雪白了他一眼,“就你们会偷懒。”
远冬挠挠头,“这不是想着把堂屋西边卧室打扫得妥妥当当嘛。”
正说着,成玉山拿着写好的春联回来了,满脸的得意。
“看我这春联写得咋样,今年肯定给咱家带来好福气。”
一家人围上去看,纷纷夸赞。
院子里洋溢着热闹的气氛,可成曾光那句“三十多年了啊,也没个音信”却像一根刺,隐隐扎在每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