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难民区再遇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赵闻煦今天没办法陪女友吃晚饭了,据说有个街道发生冲突,需要去加班。

贺岁安只能独自用晚餐。

吃完饭,贺岁安沿着滨海大道行驶,车载导航显示前方三公里就是著名的珍珠广场。

父亲曾在那里给她买过一串珊瑚手链,如今导航上的景点图标己经变成灰色。

远处的山脉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褐色,这是沙赫兰中部高原的典型地貌。

这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却因战争而满目疮痍。

总统府周围或许还能看到一些古老的建筑遗迹,但其他地方大多己被战火侵蚀,只剩下断壁残垣。

转过街角,她猛地踩下刹车,轮胎在柏油路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五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在路中央踢一个瘪了的易拉罐,最大的女孩看到她的车,慌忙把弟弟妹妹拉到路边。

贺岁安熄火下车,从后备箱拿出餐厅打包的甜点盒。

“要尝尝法国巧克力吗?”

她用***语问道,保持安全距离蹲下身。

孩子们警惕地看着她,但吞咽口水的动作还是出卖了他们。

贺岁安打开盒子,自己先吃了一块,然后把盒子放在地上推过去。

最小的男孩忍不住伸手,其他孩子很快围了上来。

“慢点吃,还有很多。”

她又取出几本彩绘笔记本,这是她准备送给赵闻煦同事孩子的礼物。

刚把彩绘本递到孩子们手中,喷泉废墟后面突然传来呵斥声。

两个穿制服的士兵朝这边走来,孩子们立刻西散奔逃,只有那个小女孩还站在原地——她无助地垂着头,贺岁安顺着她的视线看去,原来是她的凉鞋带子断了。

贺岁安迅速抱起孩子,把她塞进后座。

“指路,我送你回家。”

她发动车子,后视镜里士兵正在记她的车牌。

二十分钟后,贺岁安停在一片帐篷区边缘。

这里挤满了逃难的民众,帐篷破旧,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腐烂食物和污水的气味。

孩子们衣衫褴褛,在帐篷间穿梭玩耍,妇女们在简陋的炉灶旁忙碌,老人们则坐在地上,眼神迷茫。

整个区域显得拥挤而凄凉,生存的艰难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贺岁安的心沉了下去,下意识地抬脚。

“姐姐别过去!”

小女孩拉住她的裙角,“会弄脏您的漂亮衣服。”

贺岁安从钱包取出所有现金,分成几份塞进女孩口袋。

“这个给妈妈,这份给刚才那个高个子男孩,剩下的……”刺耳的刹车声打断了她。

三辆军用吉普呈包围之势停下,中间那辆的车门打开,锃亮的军靴踏在泥地上。

艾哈迈德·苏拉尼。

他今天没穿军装,但黑色高领毛衣下的肌肉线条依然充满压迫感。

两名士兵小跑着上前检查贺岁安的车牌。

“擅闯军事管制区,监禁七日。”

苏拉尼的声音比夜风还冷,他抚摸着腰间的手枪,“中国公民也不例外。”

贺岁安把小女孩护在身后,不满地瞪着他:“我只是送迷路的孩子回家。”

苏拉尼扫了眼她价值不菲的裙装和豪车,嘴角扯出讽刺的弧度:“慈善演出?”

“比某些人的统治更实在。”

贺岁安反击道,目光瞥到他的手上。

发现他右手缠着绷带,血迹渗出纱布。

苏拉尼睥睨着她,深邃的眼神里满是被挑衅到的阴鸷。

贺岁安被他看得脊背发凉,但还是高高抬着下巴,瞪着他。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哈桑带着几名军官赶来,看到贺岁安时明显一怔:“阁下,边境急电。”

苏拉尼没动,目光锁定在贺岁安脸上:“名字。”

“贺。”

她只说了姓氏。

副官哈桑凑近苏拉尼耳语几句。

贺岁安隐约听到“暴乱”“中国记者团”等词。

苏拉尼的目光停留在贺岁安车上的国旗上,沉默片刻,似乎在权衡什么。

他转身走向吉普车,低声对副官哈桑说了几句,哈桑点了点头。

“送她回酒店。”

他对士兵下令,又回头补充,“宵禁后所有外籍人士不得外出。”

小女孩挣脱贺岁安的手,朝苏拉尼跑去:“总统先生!”

她举起贺岁安给的钞票,请求道:“姐姐是好人,请不要伤害她!”

苏拉尼停顿片刻,阴沉如水的脸色稍稍缓和,从口袋里摸出几颗包装精美的糖果塞给孩子。

“回家去。”

当军车扬尘而去,贺岁安才注意到自己手心全是冷汗。

那个小女孩跑回来,把其中一颗巧克力塞进她手里:“总统先生给的糖肯定好吃,姐姐也尝尝。”

“谢谢你。”

贺岁安接过巧克力,莞尔一笑。

回程路上,贺岁安望着后视镜里逐渐缩小的难民区,心中五味杂陈。

她看到那些破旧的帐篷在风中摇曳,仿佛随时都会被吹倒。

她想起刚才那些孩子眼中的恐惧和渴望,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她慢慢拆开糖纸,巧克力在舌尖融化的瞬间,她尝到了熟悉的味道——这是日内瓦那家著名酒店的定制款,父亲曾带她去过。

熟悉的味道勾起了她对父母的思念,心里涌起无尽的愤懑。

贺岁安卷翘浓密的睫毛微颤,泪水在眼眶中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