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下午的生活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父亲在电话里说,他又找到了份临时工,在建筑工地搬建材。

"一天一百二,比厂里强。

"他的声音透过劣质话筒传来,夹杂着咳嗽声,"你别操心钱的事,专心读书。

"但我还是在校门口的公告栏找到了家教广告。

周六下午,我按地址找到一栋高档小区,保安盯着我的旧书包看了好久才放行。

学生是个初三男孩,家里客厅比我家整个房子还大。

男孩母亲打量着我:"虽然是师范学校的,但你是县城来的?

普通话标准吗?

"一小时五十元。

我忍下了她话里的刺,认真讲解阅读理解技巧。

第三次去时,男孩突然问:"老师,你们县城是不是特别穷?

我妈说你连耐克鞋都没有。

"那天结账时,女主人少给了我二十元:"小宇说你讲得有点快,他跟不上。

"走出小区时,天空飘起细雨,我把钱塞进裤兜,突然想起父亲在工地干活时是不是也常遇到这样的天气。

回到宿舍,王瑞正在试穿新买的球鞋。

"霍绪,帮我看下这双AJ正不正?

"他抬起脚,鞋面上的对勾标志刺眼得像一道伤口。

"很好看。

"我说,然后打开电脑,开始写一篇新的小说。

这次我不再模仿那些"优美"的文字,而是写云山县机械厂的倒闭,写工人们最后一次领取工资时的沉默,写我父亲把工具箱锁进储物间的那天下午,我给这篇小说取名《铁锈》。

苏雯在食堂找到我时,我正在修改《铁锈》的结尾。

"写完了能给我看看吗?

"她端着餐盘在我对面坐下,"文学社下期要出刊物,正在征集稿件。

"我把稿子发到她邮箱,没抱太大希望。

三天后的深夜,手机突然震动,是苏雯的短信:"《铁锈》太棒了!

我稍微调整了几个句式,己经推荐给校刊主编了。

"一周后,我在图书馆期刊架上看到了最新一期《师大文学》,目录页上赫然印着:《铁锈》/霍绪(中文系2015级)。

我摸着那行铅字,手指微微发抖。

"恭喜啊。

"苏雯不知何时站在了我身后,"主编说这是近两年他看过最好的学生作品。

"她递给我一个信封,"这是稿费,虽然不多。

"信封里有两百元。

我给家里寄了一百,用剩下的钱请苏雯喝了杯奶茶。

她坚持要去学校后门最便宜的那家,说他们家的珍珠煮得最Q弹。

"你为什么喜欢写工人题材?

"她咬着吸管问。

"因为那是我知道的生活。

"我望着奶茶店外匆匆走过的学生,"那些被时代淘汰的工厂,那些手上长满老茧的人,他们也应该被记住。

"苏雯沉默了一会儿:"你知道吗?

这就是你的声音,别人模仿不来的。

"那天晚上,父亲罕见地主动打来电话。

他的声音激动得发颤:"厂里老李的儿子在省城读书,说在杂志上看到你写的文章了!

你妈高兴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