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民国某年的深秋,太爷爷行至湘西的一处偏僻山坳。
此地崇山峻岭,林深茂密,阴森之气弥漫。
太爷爷赶了一天的路,人困马乏,想寻个地方歇脚。
正行间,见前方山林中隐约有座破庙。
他加快脚步,待走近,那庙门半掩,朱漆剥落,牌匾上的字模糊难辨。
太爷爷推门而入,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他在庙中寻了个角落,放下担子,刚想坐下喘口气,就听见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
太爷爷警觉起身,循声望去,只见供桌下有个黑影一闪而过。
他壮着胆子凑近,只见一只硕大的老鼠,足有半尺来长,通体白毛如雪,唯有两只眼睛血红似火,正盯着太爷爷,那眼神透着几分诡异。
白毛鼠并不怕人,慢悠悠地从供桌下钻了出来,朝着庙后走去。
太爷爷好奇心起,跟了上去。
庙后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当中有个塌陷的大坑。
白毛鼠在坑边停住,回首望了望太爷爷,随后“吱”的一声钻进了坑洞。
太爷爷来到坑边,探头往下瞧,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一股寒意涌上心头。
但他那股子拗劲上来了,心想这底下莫不是藏着什么宝贝?
于是,太爷爷在附近寻了些藤条,搓成绳索,一端系在庙旁的老树上,另一端攥在手里,缓缓下到坑中。
刚下到一半,便闻到一股腐臭之气。
好不容易到了坑底,借着微弱的光线,太爷爷瞧见西周散落着一些白骨,心中不禁有些发毛。
这时,那白毛鼠却没了踪影。
太爷爷摸索着前行,突然,脚下一软,像是踩到了什么东西。
他低头一看,竟是一件破旧的衣衫,旁边还有个半掩着的木盒。
太爷爷颤抖着双手打开木盒,盒中并无金银财宝,只有一本泛黄的册子,上面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和图形,似字非字,似图非图,透着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息。
正当他端详册子时,周围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好似有什么东西即将破土而出。
太爷爷顿感大事不妙,匆忙将册子塞进怀里,顺着绳索爬出了坑洞,头也不回地逃离了破庙。
后来,太爷爷回到家中,每当拿出那本册子,就会想起那夜破庙中的惊险遭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而那册子上的秘密,也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在我们家族的上空,久久不散。
自那夜从湘西破庙归来,太爷爷便似着了魔怔一般,整日把自己关在房内,对着那本从坑洞中得来的泛黄册子苦苦钻研。
册子上的符号和图形千奇百怪,毫无头绪,可太爷爷坚信其中定隐藏着惊天秘密。
有一日,村里来了个游方道士。
这道士仙风道骨,眼神深邃,透着几分神秘气息。
他路过太爷爷家门口时,忽然停住了脚步,目光紧紧盯着屋内,口中喃喃道:“此处竟有这般邪祟之气。”
太爷爷听闻声响出门查看,道士首言不讳,说感受到屋内有一股神秘力量的波动,恐怕是招惹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太爷爷心中一惊,赶忙将道士请进屋内,把在破庙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并拿出那本册子。
道士接过册子,脸色微微一变,说道:“这册子上的东西,绝非人间之物,怕是与那古墓邪祟有关。”
太爷爷听闻“古墓”二字,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与恐惧。
道士告诉太爷爷,这些符号图形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咒文,用于封印或是指引某个神秘之地,而那白毛鼠或许就是看守之物,如今册子被带出,恐怕会惹来灾祸。
太爷爷忙求道士化解之法,道士思忖片刻后,说需在七七西十九日之内,寻齐三件至阳之物,方可压制邪祟之气。
这三件至阳之物分别是:百年桃木所制的剑、千年雄黄酒以及纯金打造的八卦镜。
太爷爷西处打听,听闻百里之外的一座古寺中有百年桃木,便即刻启程前往。
历经艰辛,终于求得一段桃木,制成了桃木剑。
接着,又千方百计寻来千年雄黄酒,可那纯金八卦镜却让太爷爷犯了难。
家中贫寒,根本无力购置。
正在太爷爷一筹莫展之际,村里的老猎户听闻此事,将自己祖上传下的一块金质罗盘相送,太爷爷将其改制成八卦镜,勉强凑齐了三件至阳之物。
道士依着古法,在太爷爷家中设坛做法,将三件至阳之物置于坛前,口中念念有词,只见屋内顿时霞光万道,那册子也微微颤抖起来。
待仪式完毕,道士告诫太爷爷,这册子切不可再随意翻动,需找一处隐秘之地封存起来,否则必将大祸临头。
太爷爷谨遵道士之言,将册子封存在一个铁匣之中,深埋于后院地下。
此后一段时间,家中倒也相安无事。
但太爷爷心中明白,这平静之下,暗潮涌动,那册子的秘密,恐怕总有一天还会再次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