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拍手上不存在的碎屑,拂了拂皱褶的裙摆,纵身一跃,轻若鸿毛般悄无声息。
而后缓步随老者向这片密林的深处走去。
此处是一座高耸的大山,山高林密,崇山峻岭,绵延起伏。
将陶家村,李家村,王家村,张家村包在其中,只有西北边有一条宽不足于丈的洞口通山外。
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路。
李玉娘去的坡上则如一颗大明珠一般贴在群山最大,最高的山的一角处。
此坡地域广阔,植被茂盛。
坡底处是各种野生果树,成片成片的望不见尽头,果树粗壮,枝繁叶茂,到秋天更是硕果累累,诱人的紧。
也让围绕在坡岭周遭的村民添一份可裹腹的食材。
此坡领被村民称为翠竹坡,翠竹坡很大,从坡底下到坡中部是各种各样野果树,树根处更有各种菇菌积药草生长,也给村民添些进项。
坡中部到山顶则为翠竹林,一首廷伸到高耸的山腰处。
再向上,便是古树纵横不见天曰的密林,杂草丛生,更有野兽出没,此处也只有村中有经验的老猎户,结伴才敢进入。
翠竹坡却也是上山下山的唯一道路,而山中的各种大小野兽像是被人施法一般,从不踏入竹林半步,偶尔有几只野鸡出现,却也似受惊下般被人抓住,成为食材。
竹林广茂无际,在踏入竹林约三十丈处,有一处有纵横二十里的广阔处,被人用约有一丈高的竹子做成墙紧密的围起来。
大门开在上坡路偏左一丈处,若要继续向坡上走,甚至上山。
则要顺竹墙左边绕行方可。
李玉娘便住在竹墙内,她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被陶大虫在山外的江中所救背回山中的。
当时,陶大虫便把李玉娘送至者者处,至此,年仅五岁的粉雕玉啄的小姑娘便在此处住下。
外人皆知她是老者的女儿,姓李,随母姓,小名玉娘。
却不知其大名为何,她也甚少出现在人前。
若出现在人前却也戴着面纱。
老者名唤庄农,是六年前与陶家村的李正一同回村中的。
从此便落户陶家村。
庄农懂医术又曾中举。
见不惯朝堂腐朽,义然辞官携妻游旅西方,路过青竹镇,救了求医无门的陶家村里正陶进。
说来也巧,庄农在见到陶进之前便先见过抱着陶大虫的陶三树在卖山货,他见陶三树怀中的男娃俊俏的紧,很喜欢,便将他的山货全部买下后,才遇到求医无门的陶进,这才出手救了陶进的妻子李氏。
亲见粗犷憨厚的汉子见妻子有救,喜极而泣的样子。
便有了停下的心思,就此受邀未到陶家村,便在此处住下,成为此山谷中唯一的郎中与夫子。
庄农将翠竹坡买下来,在竹林约三十丈用竹子做墙围出纵横二十里的地方。
在这围墙内最中间是一座正方的院子,同样用竹子做墙,但房子却是石砌的。
正房七间,中间厅堂。
东西各三间耳房,车侧有月亮门向后院。
后院有一口井,西边养些鸡鸭,东边放柴与杂物,北面又是十几间的房舍,后院地面用石头铺平,干净整洁。
前院东边是厨房与饭堂,西边是五间学堂,学堂与正房的西耳房有二丈的距离,此处有一个角门,此处另有围墙圈出,盖有侧房。
前院与侧房的地也是用石头铺平的,花费了不少人力与物力才建成,院外面分别种有蔬菜,粮食,药草等物。
自此村中的孩子们便未此习文段字,庄农对于陶家村的孩子们免束捐的。
其它三个村子的孩子以粮食代替便可,村民自是欢喜的紧。
不少孩子的名字更是庄农所取的,这些孩子也未负了庄农的一片心意。
陶大虫与弟弟大虎,入学后起起名为陶君泽与陶义泽。
里正的弟弟,七岁的幺儿取名陶初,后未习得一身好功夫,成为皇家护卫统领,自是后闻。
陶进的长子陶大冬取名陶栋,年八岁,二子陶二秋取名陶梁,年七岁。
陶大虫的小舅张狗蛋,年九岁,父母晚年得子,父母去后,被兄嫂赶出家门,当时才五岁。
被砍柴的陶三树发现晕在果林中,己三日未进食,便带回家中。
张狗蛋便在唯一的姐姐家中安顿下来。
庄农给取名张庆之。
张庆之是个重情重义且恩怨分明的人,聪颖好学,文才卓绝,很受庄农喜爱,将毕生所学受之。
成然,张庆之也没有负了恩师的一番悉心教导。
陶三树的堂弟陶六江憨厚老实,是陶三树大伯家欺负的不二人选。
而其子又是大伯口中的逆子声名远扬。
人人都叫他陶八狗。
在整个山谷中大名鼎鼎,却只有八岁。
天生神力,无人敢惹。
却也只怕陶君泽,也只服陶君泽,庄农给他取名陶盛。
另有王家村王木匠王二的独子王冲。
王冲娘生王冲时难产,拼死生下王冲,却被亲人称做天煞,刑克六亲,被赶出王家村。
与父被打断一只手的父亲住在山谷出口处右边十丈处一个山洞中,是陶大虫将他拉来学堂的,恩师取名王冲,希望他能冲向新生。
再有一名李家村的孤儿,只知姓李,无名字,年八岁,常被人欺负,吃不饱,穿不暖,陶三树和长子一首帮助他。
恩师为他取名李恩,希望他知恩图报。
几人一同习文,一同练武。
武功师父便是陶大虫三岁时与父亲从镇上回时,在山口处草丛中遇到得身负重伤的男子。
父子二人便将人救到翠竹坡顶上在竹林与古木林交界的山壁处,有一个隐蔽的山洞中养伤。
伤愈后,便开始教导陶大虫武功,认字。
待学堂开办后,陶三树禀明原委于庄农,将男子安排在学堂做武师父,此事也只有陶三树,庄农夫妇,学武的几名孩子知晓。
就这样简单生活过了六年,武师父病逝。
临终前,身边只留下陶君泽,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