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笔墨载山河章
砚台里的墨香混着案头《颜氏家庙碑》拓本的气息,将他的思绪带回与书法结缘的漫长岁月——那些在宣纸上游走的横竖撇捺,早己超越笔墨形态,化作连接古今文明的精神纽带。
一、千年文脉的传承者“甲骨文刻痕里藏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篆书线条流转着商周的礼乐秩序。”
李运生摩挲着泛黄的《毛公鼎》拓片,眼中满是虔诚。
在他看来,每一次提笔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汉代隶书中的蚕头燕尾,是农耕文明里对生命张力的礼赞;唐代楷书的方正严谨,映照出盛世王朝的气度胸襟。
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密码,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图谱。
他常对学生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醉意朦胧间挥就天下第一行书,看似随性,实则是魏晋风骨的自然流露。”
这种将文化底蕴融入笔墨的理念,贯穿在他的创作与教学中。
在德昌支教时,他带领孩子们用毛笔书写彝族谚语,当“山间清泉靠源头,人有本领靠学习”的彝汉双语书法作品挂满教室,古老文字焕发的生机让孩子们第一次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二、诗与书的交融之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他铺开新作《赤壁怀古》,浓墨重笔间似有惊涛拍岸。
他指着作品解释:“苏东坡词中的‘大江东去’,若用瘦金体书写便失了豪迈,唯有以颜体雄浑之势,方能展现千古英雄气。”
这种对诗境与书体的精准把握,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古典文学的浸淫。
案头《全唐诗》翻卷处,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对诗词与书法关系的思考。
他尤为推崇赵孟頫《前赤壁赋》的创作:“书家以笔为舟,载着读者在苏子文辞的江河中遨游。”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这种交融之美,他发起“诗书雅集”公益活动,在大凉山的学校里,孩子们跟着他吟诵《山居秋暝》,再用毛笔将诗句写成书法,墨香与童声交织成最美的文化传承乐章。
三、翰墨里的人间大爱当最后一笔收锋,他在《范仲淹·岳阳楼记》条幅上钤下“仁者爱人”的闲章。
这是他为大凉山孤儿学校义拍准备的作品,此前己有百余幅书法化作孩子们的课本、课桌和过冬棉衣。
他记得第一次走进麻风病康复村小学时,那个患有眼疾的彝族女孩摸着他写的“自强不息”西个大字,突然笑着说:“老师,我‘看’到太阳了。”
这种触动让他将书法公益当作毕生事业。
他创建“笔墨助学”基金,联合各地书法家举办义卖;在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开设书法疗愈课程,看着自闭症孩子用颤抖的手写出第一个“人”字时,他深深体会到: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照亮生命的光。
深夜,他再次展开《祭侄文稿》临摹长卷。
颜真卿悲愤的笔触仿佛穿越千年,与他此刻的心境共鸣。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愿做文化长河的摆渡人,用一支毛笔,书写历史,传递大爱,让书法这一文明瑰宝永远焕发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