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惊天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片甲骨惊天下
殷墟考古——中国考古的摇篮
甲骨文——一个民族的记忆
青铜器——一个时代的见证
殷商历史文化——一个王朝的背影
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殷墟考古——中国考古的摇篮
中国人应该铭记一个年份——1928年。正是这一年,考古人在安阳洹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小屯村铲起沉睡数千年的黄土层,就此揭开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其丰硕的考古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现在,我们就走进殷墟,一步一步探寻殷墟的文化密码,探究殷墟重大的文化意义。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高考聚焦
(2019年江苏卷历史第26题)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考题解读华夏文明考古探源
参考答案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试题分析
此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探索兴趣。张荫麟《中国史纲》第一章从“商代文化”写起,主要以文字记录为历史的依据。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
在历年高考题中与殷墟考古相关的试题有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现代文阅读,该题考查到殷墟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北京历史卷考查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及中国考古百年成就;2017年上海历史卷第5题则考查了殷墟遗址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