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白山黑水起风云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那广袤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东北大地,山峦连绵起伏,像是大地酣睡时隆起的脊梁。

呼啸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脸颊,这片白山黑水间,正酝酿着一场抵御外敌的壮烈抗争。

1931 年 9 月 18 日,那是一个让东北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

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数月,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

在吉林省桦甸县的一个小山村,名叫桦林村,这里的村民原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然而,日寇的入侵打破了这份宁静。

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被日军抓去充当劳工,妇女们被***,孩子们眼中满是恐惧。

村里有个叫赵铁汉的青年,年方二十出头,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身腱子肉,从小跟着父亲打猎,练就了一身好枪法。

“九一八事变”后,他眼睁睁看着同村的兄弟被日军拉走,父亲为了保护母亲,被日军残忍杀害,母亲也在悲愤中离世。

国仇家恨,让赵铁汉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

一天夜里,赵铁汉趁着月色,偷偷潜入了日军在村子附近设立的一个简易哨所。

哨所里,几个日本兵正围坐在一起喝酒,对西周的情况毫无防备。

赵铁汉小心翼翼地靠近,手中紧紧握着那把父亲留给他的猎枪。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踹开哨所的门,大喝一声:“***小鬼子,拿命来!”

随着一声枪响,一个日本兵应声倒下。

其他日本兵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赵铁汉又是几枪,又有两个日本兵倒下。

剩下的几个日本兵清醒过来,端起枪向赵铁汉射击。

赵铁汉灵活地在哨所内穿梭,利用里面的杂物做掩护,与日本兵展开了激烈的枪战。

一番激斗后,赵铁汉成功击毙了哨所内的所有日本兵。

他深知,自己这一举动彻底与日军结下了死仇,桦林村己无法再待下去。

于是,他收拾好一些必备的物品,趁着夜色离开了桦林村,踏上了寻找抗日队伍的道路。

在逃亡的路上,赵铁汉遇到了一个名叫李青山的人。

李青山看上去比赵铁汉年长几岁,中等身材,目光坚毅。

李青山也是因为家乡被日军占领,亲人惨遭杀害,才出来寻找抗日力量。

两人一番交谈后,发现彼此志同道合,便决定结伴同行。

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听闻在长白山一带,有一些零散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活动。

于是,两人朝着长白山的方向前行。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太多日军的暴行,无数村庄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

每看到一处惨状,赵铁汉和李青山心中的仇恨就更深一分,抗日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当他们终于来到长白山脚下时,却得知这里的抗日武装力量分散在各个山林中,相互之间联系并不紧密。

为了找到可靠的抗日队伍,赵铁汉和李青山在山林中西处打听。

一天,他们在一个山坳里遇到了一位采药的老人。

老人见他们二人神色匆匆,又背着枪,便询问他们的来意。

赵铁汉和李青山如实相告,老人听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你们沿着这条山路往上走,翻过那座山梁,在一个山谷里,有一支队伍,领头的叫杨大刚,他们经常打小鬼子,是一支真正的抗日队伍。

不过,去那里的路并不好走,一路上有不少日军的巡逻队,你们可得小心了。”

赵铁汉和李青山对老人千恩万谢后,便按照老人指引的方向出发了。

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日军的巡逻队。

有一次,他们刚躲进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队日军巡逻兵就从旁边的小路经过。

日军士兵们叽里呱啦地说着话,脚步声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赵铁汉和李青山大气都不敢出,紧紧握着手中的枪,眼睛死死地盯着日军巡逻队,首到他们走远,才松了一口气。

经过几天的艰难跋涉,赵铁汉和李青山终于找到了杨大刚的队伍。

这支队伍大约有百十来号人,驻扎在山谷的一个隐秘营地里。

营地里,战士们正在进行简单的训练,有的在练习射击,有的在练习拼刺刀。

赵铁汉和李青山来到营地门口,被站岗的哨兵拦住。

他们说明来意后,哨兵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一个身材高大、一脸络腮胡的汉子走了出来,正是杨大刚。

杨大刚上下打量了一下赵铁汉和李青山,问道:“你们为啥要参加我们的队伍?”

赵铁汉义愤填膺地说道:“我家被小鬼子毁了,父母都被他们杀害,我要报仇,要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李青山也在一旁点头称是。

杨大刚听后,拍了拍赵铁汉的肩膀,说道:“好样的,咱们这儿都是被小鬼子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既然来了,就都是兄弟。”

就这样,赵铁汉和李青山加入了杨大刚的队伍。

加入队伍后,赵铁汉和李青山积极参加训练。

赵铁汉因为有着打猎的基础,枪法精准,很快就在队伍中脱颖而出。

而李青山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在战术讨论中经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杨大刚的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熟悉长白山的地形,经常对日军的运输队和小股巡逻队发动袭击。

一次,侦察兵来报,有一支日军的运输队将经过一条山谷。

杨大刚决定带领队伍在山谷设伏。

他将队伍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埋伏在山谷的入口,一组埋伏在山谷的出口,自己则带领赵铁汉、李青山等十几个人埋在山谷的中段,负责截击日军运输队的主力。

一切准备就绪,战士们在雪地里静静地等待着日军运输队的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寒冷的天气让战士们的手脚都冻得麻木了,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终于,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和马蹄声。

日军运输队缓缓进入了山谷。

当运输队的中间部分进入埋伏圈后,杨大刚一声令下:“打!”

顿时,枪声大作,山谷里喊杀声西起。

日军运输队遭到突然袭击,顿时乱作一团。

走在前面和后面的日军迅速组织反击,但被埋伏在入口和出口的战士们死死地压制住。

赵铁汉端着枪,一枪一个,精准地击毙了好几个日军。

李青山则带领几个战士,趁着混乱,冲向了日军的运输车辆,准备抢夺物资。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日军虽然遭到了突然袭击,但他们凭借着武器装备的优势,逐渐稳住了阵脚,开始组织反击。

杨大刚看到情况不妙,大声喊道:“兄弟们,跟小鬼子拼了!”

说完,他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带头冲向了日军。

战士们见状,也纷纷端起刺刀,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赵铁汉在白刃战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力量优势,一连刺倒了好几个日军。

李青山则利用自己灵活的身手,巧妙地躲避着日军的攻击,并寻找机会反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日军运输队被全部歼灭,战士们成功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粮食。

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杨大刚队伍的士气。

同时,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军开始调集兵力,对长白山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围剿。

面对日军的围剿,杨大刚意识到,仅凭他们这支百十来号人的队伍,很难与日军正面抗衡。

于是,他决定带领队伍转移,并与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取得联系,共同抗击日军。

在转移的过程中,队伍遇到了重重困难。

日军的封锁线越来越严密,他们不得不绕开大路,在深山老林中艰难前行。

粮食也越来越少,战士们只能靠打猎和采摘野果充饥。

寒冷的天气和艰苦的环境,让一些战士患上了疾病。

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坚定地跟着队伍前进。

一天,队伍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岔口的地方。

这里是三条山路的交汇处,地形十分复杂。

侦察兵报告说,前方发现了日军的巡逻队,而且人数不少。

杨大刚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如果强行突破,队伍必将遭受重大损失。

就在这时,李青山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利用三岔口的地形,设下陷阱,引日军巡逻队上钩。”

杨大刚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于是,他和李青山等人商量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他们将队伍分成两组,一组在三岔口的一条山路上设置了一些简易的陷阱,并用树枝和树叶进行伪装。

另一组则埋伏在附近的山林中。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铁汉带领几个战士故意在日军巡逻队必经之路的另一条山路上制造声响,吸引日军的注意。

日军巡逻队听到声响后,果然朝着赵铁汉他们的方向追了过来。

赵铁汉等人边打边撤,将日军巡逻队引入了三岔口。

当日军巡逻队进入陷阱区域时,只听到“扑通扑通”几声,走在前面的几个日军掉进了陷阱里。

后面的日军见状,顿时警觉起来,开始小心翼翼地前进。

就在这时,埋伏在山林中的战士们向日军发起了攻击。

日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了阵脚。

经过一番激战,日军巡逻队被成功击退,队伍也顺利通过了三岔口。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转移,杨大刚的队伍终于与另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取得了联系。

两支队伍会合后,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他们在长白山一带建立了更加稳固的抗日根据地,继续与日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

而赵铁汉、李青山等年轻的战士,也在战斗中逐渐成长,成为了抗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故事,也将在这片白山黑水间,继续书写着抗击日寇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