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源起 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因为生活环境更恶劣,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更能吃苦,单兵作战能力也更强。

但也就限于小打小闹、搞个偷袭、打个草谷,占点小便宜。

一旦上升到举族对战的层面,是敌不过农耕民族的。

因为战术胜利无法弥补战略劣势,99%的勤奋难以弥补1%的天赋。

以我们国家为例,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汉民族,历史绵延,发展出自己文明并辐射整个东亚地区。

周围的游牧民族,则兴也勃、亡也忽,起起落落,族灭不知凡几。

根本原因是:更高的生产率,更稳定的生活,使农耕民族的人口基数远高于游牧民族。

更多的人口,就能进行更加细致的社会分工,发展更完整的科技树,从而保证农耕民族在武器装备、战术策略、身份认同感(就是洗脑)等方面都优于游牧民族,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推移叠加,越来越明显,最后形成代差,就像海湾战争。

所以,汉初,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匈奴,能和整个汉王朝互有来往;汉末,一个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就可以吊打所有北方游牧民族。

因此,虽然随着全球气温的降低,长城以北的牧草越发稀疏、生活环境越发恶劣,北方的兄弟们都想移民,但他们真心不敢啊!

南方的***太狠了。

匈奴,曾经的老大,是所有游牧民族仰望的存在。

但此时,他们或者被逼得越过一望无际的大漠,迁往远方;或者生活在***画的圈圈里,当然,这个圈圈与保护唐僧的那个圈圈的意义可是大相径庭。

终于,机会来了,汉族人内讧了,而且是一波***接着一波***。

先是不同阶级之间掐——黄巾军大战政府军,接着同阶级之间掐——三国演义,再接着同族之间掐——八王之乱,百年大戏,目不暇接,看呆了周围胡人兄弟。

但说真的,***这一系列骚操作,虽然把自己折腾的遍体鳞伤,实力大减,但北方的胡人兄弟们依然不敢不买票,就带着武器到南方抢地盘。

为什么?

这就是“虎倒威风在”,长期的精神碾压,使众胡人怀德畏威。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司马家的“民族政策”。

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土地的,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为了拥有富饶的土地,不同民族间经常大打出手。

大家目的都很现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为了延续种族。

所以斗争内容或许很残酷,但真不好说谁更高尚!

好比老虎吃鹿,谁对,谁错?

咱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丰富的产出、有着宜人的气候、有着多样的环境,它为高级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中华文明也因此应运而生。

受中华文明的滋养,到了汉朝末年,长江、黄河流域的居民们己经形成了以血脉联系为基础,特有的家、国、天下观为标志的汉民族精神。

相比周围其他民族,他们的心智更成熟,自律性更强,两者之间好像少年与幼童的区别。

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制度层面。

此时的汉民族己拥有了特色的文化体系,系统的制度规范,所作所为既有制度的限制,更有道德的自觉约束;而胡人兄弟们,生活还很任性:他们游猎、牧马,力量就是唯一的真理。

二是经济层面。

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汉民族拥有碾压周围的经济实力。

更何况,由于交通不便,除了接壤地区战争相遇,内地接触的胡人或者是俘虏,或者是走投无路来投靠的。

简而言之,他们都是有求于人。

正所谓:吃人家嘴软,这些胡人在气势上就比土著***弱了一分。

因此汉民族看向周围民族的目光,充满不屑,心里还默念着:这群小屁孩,你们玩的都是我玩剩下的,优越感简首爆棚。

长此以往,必然会衍生为心理上的排斥。

这就导致两个民族居民即使比邻而居,也很难产生认同感,更谈不上相互融合接纳了。

开始,移民的胡人少,中国地方又相对广阔,有大量荒芜的土地,这些胡人还可以安置在抛荒的土地上。

此时,他们与***之间生活上没什么交集,利益上没有太多胶葛,相互之间也不需要勉强自己适应对方,因此,两方虽然相互看不顺眼,但也就限于动动嘴,飞飞唾沫,大家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比如当时***精英阶层流行的《徙戎论》,就把北方胡人妖魔化,说他们:性气贪婪,凶悍不仁。

胡人肯定也用类似的话对骂,可由于他们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史书自动忽略了。

即使如此,相互间的矛盾并没有尖锐到你死我活。